欢迎来到东莞市新美涂环保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资质齐全 自主合成树脂

环保油墨油漆树脂服务供应商

咨询热线:

申请免费样品/打样 139-2586-3937

东莞市新美涂环保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行业新闻

聚氨酯油墨的详细配方设计步骤?

  • 作者:新美涂
  • 点击:11


设计聚氨酯油墨配方是一个系统且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最终应用要求、基材特性、生产工艺及成本等因素。以下是详细的配方设计步骤:


核心目标:‌ 获得具有优异附着力、耐磨性、柔韧性、耐化学品性、耐候性(特别是脂肪族体系)、良好印刷适性(流平、流变性、干燥速度)和特定光学性能(颜色、光泽度)的油墨。


第一步:明确技术要求与应用场景‌

基材类型:‌ PET、BOPP、NY、PE、PVC、金属、纸张?表面处理情况(电晕、涂层)?表面能?

印刷工艺:‌ 凹版、柔版、丝网、胶印?对油墨粘度、触变性、干燥速度的特殊要求?

性能要求:‌

机械性能:‌ 附着力(关键!)、耐磨擦性、柔韧性/耐折性、耐揉搓性、硬度。

耐性要求:‌ 耐水性、耐油性、耐酸碱性、耐溶剂性(后加工)、耐高温性(蒸煮、热封)、耐冷冻性、耐光耐候性(是否暴晒?)。

光学性能:‌ 颜色、色浓度、遮盖力、光泽度(高光、哑光)。

加工要求:‌ 复合强度(干复、湿复)、热封强度。

环保法规:‌ VOC含量限制、重金属限制、食品接触安全法规(如适用)。

成本目标:‌ 可接受的原材料成本范围。

第二步:选择主要组分‌


主体树脂 (聚氨酯组分):‌


类型选择:‌

羟基组分:‌ 通常选用‌羟基丙烯酸树脂‌或‌羟基聚酯树脂‌。

羟基丙烯酸树脂: 通用性好,耐候性优,干燥快,成本适中。是主流选择。

羟基聚酯树脂: 柔韧性、附着力和耐热性通常更优,但可能耐水解性稍差,干燥稍慢,成本可能略高。

固化剂 (异氰酸酯组分):‌ 选择与羟基组分匹配的‌聚异氰酸酯固化剂‌。

芳香族异氰酸酯 (如TDI三聚体、MDI衍生物): 反应活性高,干燥快,硬度高,成本低。‌但耐黄变性差,不适合户外或要求高耐候性的场合。‌

脂肪族异氰酸酯 (如HDI三聚体/IPDI三聚体): 耐黄变性、耐候性极佳,反应活性适中。成本较高。是高品质、耐候性油墨的首选。

封闭型异氰酸酯: 需要高温解封固化,用于单组分体系或特殊工艺(如印铁)。

关键参数考量:‌

分子量/粘度:‌ 影响油墨整体粘度、固含量和流变性。

羟基含量 (OH值):‌ 决定与固化剂的比例(NCO比率)。

玻璃化转变温度 (Tg):‌ 影响油墨的硬度、柔韧性、耐热性和干燥速度。

溶剂相容性:‌ 确保树脂在选定溶剂体系中溶解良好、稳定。

官能度:‌ 影响交联密度和最终性能(硬度、耐性)。

配伍性:‌ 不同树脂牌号间的相容性需要测试,尤其是在复配使用时(如丙烯酸拼聚酯改善特定性能)。


固化剂 (异氰酸酯组分):‌


根据主体树脂、性能要求和成本选择(见上文类型选择)。

关键参数考量:‌

NCO含量:‌ 用于计算与羟基树脂的配比。

粘度:‌ 影响添加和混合分散。

官能度/分子结构:‌ 影响反应速度、交联密度和最终膜性能(如柔韧性)。

游离单体含量:‌ 越低越好(安全和气味)。

相容性:‌ 确保与主体树脂溶液相容性好,避免析出或胶化。


颜料/填料:‌


选择依据:‌ 颜色、遮盖力、色浓度、耐性要求(耐光、耐热、耐迁移)、分散性、成本。

类型:‌

有机颜料: 色谱广、鲜艳、着色力高。关注耐光性、耐溶剂性、耐迁移性。常用于彩色油墨。

无机颜料: 遮盖力强、耐候耐热性好、成本低。色谱不如有机颜料鲜艳。如钛白粉(白色)、炭黑(黑色)、氧化铁系列(黄红棕)。

特殊颜料: 荧光颜料、珠光颜料、金属颜料(铝粉、铜金粉)等,需要特殊分散和考虑其稳定性。

填料: 如碳酸钙、硫酸钡、滑石粉等,用于降低成本、调节流变性、增加遮盖力或改变表面摩擦系数。选择需考虑吸油量、细度、白度和对耐性的影响。

分散稳定性:‌ 需要使用合适的分散剂确保在树脂体系中良好稳定分散,防止絮凝、沉降。


溶剂体系:‌


作用:‌ 溶解树脂,调节粘度、干燥速度、流平性,影响基材润湿性。

选择原则:‌

溶解力:‌ 对树脂(主树脂、固化剂)有良好溶解能力(真溶剂),避免树脂析出。

挥发梯度:‌ 通常采用‌混合溶剂‌(真溶剂+助溶剂+稀释剂)以获得理想的挥发速度曲线(初始快干保证网点清晰度,后期慢干保证流平性)。

沸点范围:‌ 根据印刷速度、干燥设备能力选择。

表面张力:‌ 影响对基材的润湿铺展性。

安全性/环保性:‌ 毒性、闪点、VOC含量符合法规要求。

成本。‌

常用溶剂举例:‌

真溶剂: 酯类(乙酸乙酯、乙酸正丙酯)、酮类(丙酮、丁酮、甲基异丁基酮MIBK)、部分醇醚类(PMA丙二醇甲醚醋酸酯)。

助溶剂: 醇类(乙醇、异丙醇、正丁醇)——对聚氨酯溶解力有限,常与酯酮复配。

稀释剂: 甲苯、二甲苯(芳香烃,溶解力强,VOC/毒性问题限制使用);溶剂油(脂肪烃,常用于降低成本,溶解力差,需控制比例)。

溶剂平衡:‌ 精确调整各溶剂比例是保证印刷适性和储存稳定性的关键。


助剂体系:‌ “少量但关键”,用于解决特定问题或微调性能。


分散剂:‌ 促进颜料润湿分散,提高分散稳定性、着色力和光泽度。‌至关重要!‌

流平剂:‌ 降低表面张力,消除橘皮、针孔,改善流平性和基材润湿。

消泡剂/脱泡剂:‌ 抑制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气泡的产生和稳定,消除针孔、火山口等缺陷。

附着力促进剂:‌ 针对难附着的基材(如PE、PP),提高树脂与基材的化学键合或物理锚定作用。

增滑/抗刮剂:‌ 蜡类(PE蜡、PTFE蜡)或有机硅助剂,提高表面滑爽度,改善耐磨擦性和抗粘连性。

消光剂:‌ 二氧化硅等,用于制造哑光效果。

催化剂:‌ 二月桂酸二丁基锡(DBTDL)等,用于低温或需要加快固化速度的情况(慎用,可能缩短适用期)。

稳定剂:‌

抗氧剂: 防止树脂氧化降解(特别是聚酯)。

紫外线吸收剂/光稳定剂: 提高耐候性(特别是脂肪族体系也推荐添加)。

触变剂:‌ 气相二氧化硅等,防止沉降,赋予油墨触变性(如丝网油墨需要)。

第三步:配方设计与计算‌

确定固体份 (NV%):‌ 根据印刷工艺要求(粘度范围)和干燥条件设定目标固含量。

计算主树脂用量:‌ 基于目标固含量和树脂溶液的固含量来计算所需树脂溶液质量。

计算颜料/填料用量 (P/B Ratio - 颜基比):‌

颜料质量 / (主树脂固体份 + 固化剂固体份) 的质量比。

根据目标遮盖力、色浓度设定初始值(如白色1.0-1.5:1,黑色0.2-0.5:1,彩色0.5-1.0:1),通过实验优化。

计算固化剂用量:‌

关键公式:‌ 固化剂用量 = (主树脂固体份 × 主树脂羟值 × 42) / (固化剂NCO含量 × 100 × NCO比例)

42:‌ 是NCO当量(42g/mol)。

NCO比例:‌ 通常在1.0:1 到 1.2:1(摩尔比)之间。

1.0:1(理论值):交联可能不足,柔韧性好但耐性可能略低。

1.05:1 - 1.1:1(常用范围):平衡性能和适用期。

>1.2:1:交联密度高,硬度耐性好,但柔韧性下降,脆性增加,适用期缩短。

务必使用树脂和固化剂供应商提供的准确羟值和NCO含量数据。

计算溶剂用量:‌

总溶剂质量 = 配方总质量 × (100% - 目标固含量%)

根据设定的混合溶剂比例(快干:中干:慢干)分配具体溶剂用量。

确定助剂用量:‌ 参考供应商推荐添加量(通常为总配方量的0.1%-3%),通过小试确定最佳效果。

第四步:实验室小试与性能测试‌

配料与分散:‌

按计算量称取主树脂溶液、部分溶剂、分散剂、颜料/填料。

使用高速分散机或砂磨机/珠磨机将颜料充分分散研磨至细度合格(通常≤10μm,高档油墨≤5μm)。

调漆:‌

将研磨好的色浆与剩余的主树脂溶液、溶剂及其他助剂(流平剂、消泡剂、增滑剂等)混合均匀。

注意:‌ 催化剂应在最后阶段谨慎加入。

添加固化剂(临用前):‌

使用前按计算量准确称取固化剂。

将固化剂加入到调好的油墨基料中,‌低速充分搅拌均匀‌。避免高速搅拌引入气泡。

记录混合时间,开始计算‌适用期‌。

性能测试:‌

印刷适性:‌

粘度(旋转粘度计,不同剪切速率):初始粘度、触变性、粘度稳定性(随时间/温度变化)。

粘性(Tack值)。

干燥速度(指触干、实干)。

流平性(刮板观察)。

成膜性能(制膜后测试):‌

物理性能: 光泽度、颜色(色差仪)、遮盖力、细度。

机械性能: 附着力(百格法、划圈法、拉拔法)、柔韧性(T弯试验)、耐磨性(Taber或RCA磨耗仪)、硬度(铅笔硬度)。

耐性测试: 耐水性、耐酒精/溶剂擦拭、耐酸碱性、耐高温性(烘烤、蒸煮)、耐油脂、耐粘连性。

耐候性(如适用): QUV加速老化、氙灯老化。

特定应用测试: 复合强度(剥离强度)、热封强度。

第五步:配方评估与优化‌

分析测试结果:‌ 将测试数据与第一步制定的目标要求进行严格对比。

识别问题点:‌ 哪个/哪些性能未能达标?是附着力不足?干燥太慢?流平差?耐酒精差?成本过高?

针对性调整:‌

调整树脂类型或牌号(如更换韧性更好的树脂改善T弯)。

优化颜基比(P/B)。

微调NCO比例(如耐性不足可略提高)。

改变溶剂组成和比例(如调整挥发梯度改善流平或干燥速度)。

更换或增减助剂种类/用量(如增加附着力促进剂,调整消泡剂用量)。

尝试不同分散剂或分散工艺(改善着色力/流动性)。

迭代小试:‌ 根据调整方案重复小试和测试过程,直至所有关键性能指标满足要求。

成本核算与优化:‌ 在满足性能的前提下,考虑使用性价比更高的原料或调整配方结构降低成本。

储存稳定性测试:‌ 对优化后的配方进行加速储存(如40℃/50℃下放置数周)或常温长期储存测试,观察粘度变化、沉降、絮凝、胶化等情况,确保商品化后的保质期。

第六步:中试放大与生产调试‌

制定生产工艺:‌ 确定生产设备(分散缸、砂磨机、过滤设备)、加料顺序、分散


联系我们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139-2586-3937

公司电话

0769-8258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