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联系我们
手机:139-2586-3937
电话:0769-82580809
地址: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大岭山沿河西街90 号3栋 902 室
公司新闻
水性PU树脂在纺织品上的附着力
- 作者:新美涂
- 点击:16
水性PU树脂在纺织品上的附着力是其涂层应用成功与否的关键指标。优异的附着力确保涂层膜与织物紧密结合,在使用过程中(如弯曲、摩擦、水洗、干洗等)不会出现分层、起泡、脱落等问题。以下是关于水性PU树脂在纺织涂层中附着力的详细解析和提升策略:
一、 附着力的重要性
产品耐用性: 良好的附着力是涂层织物耐摩擦、耐弯曲、耐揉搓、耐水解等性能的基础。
功能实现: 防水透湿、防风、耐磨等功能依赖完整连续的涂层膜,附着力差会导致局部失效。
手感与外观: 附着力不足可能导致涂层膜移动、起皱或局部堆积,影响手感和外观平整度。
加工稳定性: 良好的附着力是后续压花、贴合、复合等加工工序顺利进行的前提。
二、 影响水性PU树脂在纺织品上附着力的关键因素
基材特性:
纤维类型: 不同纤维的表面化学性质差异巨大。
极性纤维(棉、麻、丝、毛、尼龙): 含有-OH, -NH₂, -COOH等极性基团,容易与PU分子链中的极性基团(如-NHCOO-, -COOH, -OH)形成氢键甚至化学键,通常附着力较好。
非极性/弱极性纤维(涤纶、丙纶): 表面能低,缺乏活性基团,疏水性强。水的表面张力高,难以有效润湿其表面,附着力挑战最大。
织物结构: 织物的密度、孔隙率、表面平整度影响树脂的渗透和机械锚固作用。疏松或多孔结构有利于树脂渗透,附着力可能更好;过于紧密或光滑的表面则相反。
表面清洁度与预处理: 纺丝油剂、织布油剂、浆料、灰尘、蜡质等污染物会在纤维表面形成弱界面层,严重阻碍PU树脂与纤维的直接接触和结合。前处理(精练、退浆、清洗)至关重要。
亲水/疏水整理: 织物预先进行的防水、防污等整理可能会改变其表面能,影响润湿和附着。
水性PU树脂本身的性质:
分子结构与极性: 树脂分子链中极性基团的种类和数量(如羧基、磺酸基、氨基、醚键、脲键)直接影响与纤维的相互作用力(范德华力、氢键)。针对特定纤维优化极性很重要。
玻璃化转变温度: Tg影响树脂成膜时的链段活动性。Tg过低可能发粘,过高则链段活动性差,不利于润湿和扩散渗透到纤维表面及内部。适中或优化的Tg有助于附着力。
粒径与粒径分布: 较小的粒径和窄的分布通常有利于树脂乳液渗透到纤维间隙中,增加接触面积,形成更好的机械锚固作用。
润湿分散性: 树脂本身的润湿能力(表面张力)对能否有效铺展、浸润织物表面至关重要。通常需要添加润湿剂来降低水的表面张力。
成膜助剂: 选择合适的成膜助剂(通常是高沸点溶剂)能促进树脂粒子融合成连续膜,并帮助树脂分子更好地扩散到纤维界面。
交联设计:
自交联型: 树脂本身含有反应性基团(如酮羰基+酰肼),在成膜或后期烘焙时发生交联,能显著提高内聚强度和界面粘接力,改善耐水性、耐溶剂性和耐久附着力。
外交联型: 添加交联剂(如氮丙啶PZ-33、碳化二亚胺、环氧硅烷、多官能氮丙啶、封闭型异氰酸酯)。交联剂能与PU树脂中的羧基、羟基以及纤维表面的活性基团反应,形成更牢固的共价键连接,是提升附着力和耐水性的有效手段。
涂层工艺:
前处理: 确保织物清洁、干燥、均匀是关键第一步。
涂布方式: 刮刀涂层、辊涂、浸渍等不同的涂布方式影响树脂在织物上的施加量、渗透深度和分布的均匀性。
施加量: 过薄的涂层可能无法形成足够的粘接界面;过厚则可能导致应力集中,干燥收缩时易剥离。需要找到最佳平衡点。
干燥/固化条件:
温度: 适宜的干燥温度(通常100-160°C)保证水分有效蒸发、树脂粒子融合成膜、促进交联反应。温度不足导致水分残留、成膜不完整;过高可能导致树脂或织物降解。
时间: 足够的干燥/烘焙时间保证充分成膜和交联反应完成。时间不足是附着力差和耐水性差的常见原因。
风速/空气循环: 影响干燥效率。
烘箱分区: 梯度升温(如低温区蒸发大部分水分,中高温区促进成膜和交联)有助于获得更好的附着力和膜性能。
三、 提升水性PU树脂在纺织品上附着力的策略
优化基材处理:
彻底前处理: 强化精练、退浆、清洗工序,彻底去除油剂、浆料、杂质。使用高效环保清洗剂。
物理表面处理:
等离子处理: 高效清洁表面,引入极性基团,显著提高非极性纤维(如涤纶)的表面能和活性,效果显著但设备投入成本高。
电晕处理: 相对简便,也能提高表面能,适用于薄膜或轻薄织物。
打磨/起毛: 增加纤维表面积,利于机械锚固。
化学底涂/处理剂:
涂布一层专用的附着力促进底涂剂(通常含特殊结构的聚氨酯、聚酯、丙烯酸或含反应性基团的硅烷偶联剂),在基材和主涂层之间架桥。
对涤纶等特别难附着的基材,有时会使用含氟或硅的特殊润湿剂/底涂剂。
选择或设计合适的水性PU树脂:
匹配基材极性: 针对涤纶,选择具有更强疏水性链段但含有能与纤维微弱极性端基或处理后基团作用极性基团(如优化羧基含量)的树脂。
特殊改性: 选择针对特定纤维(尤其是涤纶)附着力进行优化的树脂品种。某些树脂可能含有能与纤维形成更强相互作用的特殊官能团。
粒径优化: 选择粒径更小的树脂乳液,有利于渗透。
交联类型: 优先选用自交联型或易于外交联的树脂。外交联是提升耐水性和耐久附着力的最常用有效方法。
优化配方:
添加润湿剂: 选择高效、兼容性好、对耐水性和耐热性影响小的润湿剂,显著降低水的表面张力(目标接近涤纶表面能~43 dynes/cm),改善对非极性基材的润湿铺展。需注意润湿剂迁移问题。
添加附着力促进剂: 使用特殊助剂,如含磷酸酯基、硅烷基的化合物,它们能定向吸附在纤维表面,增强界面结合。
使用交联剂:
氮丙啶类: 反应速度快,与羧基反应效果好,但需注意其毒性和储存稳定性(通常需要后添加)。
碳化二亚胺类: 与羧基反应,耐水解性更好,毒性相对较低。
环氧硅烷类: 既能与树脂反应,也能与纤维表面羟基反应,形成Si-O-Si或Si-O-C键,桥接作用强。
多官能氮丙啶/聚碳化二亚胺: 提供更多交联点。
封闭型异氰酸酯: 高温解封后与羟基、氨基反应,粘接强度高,常用于高性能要求涂层。
添加合适的成膜助剂: 促进树脂在低温下成膜完整,有利于分子链扩散到界面。选择低VOC、低气味的品种。
填料/添加剂选择: 注意填料和功能性添加剂(如阻燃剂)与树脂的相容性,防止其聚集在界面形成弱边界层。
优化涂层工艺:
严格控制前处理质量。
精确控制涂布量。
确保充分干燥/固化: 最关键! 必须保证足够的温度和时间,特别是使用交联剂时,务必达到交联反应所需的活化温度并保持足够时间。使用温度记录仪监控烘箱各区实际温度。
优化烘箱条件: 采用梯度升温,保证水分充分蒸发后再进行高温交联。良好的空气循环保证热风均匀穿透织物。
控制环境湿度: 高湿环境会影响干燥效率和成膜质量。
四、 附着力的评估方法
剥离强度测试: 最常用。按标准(如ASTM D751, GB/T 3923.1等)测量将涂层从基材上剥离所需的力(kN/m或N/25mm)。90°剥离或180°剥离。
十字划格法附着力测试: 按ISO 2409/ASTM D3359标准,用锋利刀片在涂层表面划出网格,用胶带粘撕,观察涂层脱落情况。适用于较薄或较硬的涂层。
耐摩擦/揉搓测试: 模拟实际使用中的应力,观察涂层是否起皱、起泡、脱落(如马丁代尔耐磨、屈挠测试)。
耐水洗/干洗测试: 按标准(如AATCC 135, ISO 6330)清洗后,检查涂层附着力变化和外观变化。这是评估耐久附着力的重要手段。
耐水解老化测试: 在高温高湿(如70°C, 95%RH)环境中加速老化一定时间后测试附着力,评估长期耐久性。
总结
提升水性PU树脂在纺织品(尤其是难附着织物如涤纶)上的附着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基材准备、树脂选择、配方优化(润湿、交联)、工艺控制多个环节着手:
基材是基础: 清洁、干燥、均匀是前提,必要时进行物理(等离子)或化学(底涂)处理。
树脂是关键: 选择针对基材优化、具有良好渗透性和反应性(自交联或易交联)的树脂。
交联是保障: 添加合适的交联剂(如氮丙啶、碳化二亚胺、环氧硅烷)是解决水性PU在疏水性纤维上附着力和耐水性问题的核心有效手段。
润湿是突破口: 高效润湿剂降低水的表面张力,解决初始润湿铺展问题。
工艺是根本: 确保充分彻底的干燥和固化(足够温度和时间)是最终获得优异附着力的决定性步骤。
针对具体的织物材质和最终产品性能要求,需要通过严格的打样测试(包括附着力和耐老化性测试)来确定最优的树脂体系、配方和工艺参数。与水性PU树脂供应商密切沟通,寻求其针对特定附着力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持非常重要。
- 上一篇:聚氨酯树脂在喷漆行业中发挥的作用
- 下一篇:没有了!